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

收入不升反跌 年輕人不快樂 (明報 2010.01.04)

收入不升反跌 年輕人不快樂


【明報專訊】我們常說年輕人不快樂,香港最新的工資數據告訴了我們部分原因。

15至19歲以及20至24歲的年輕人,在2008年的收入中位數較10年前同一年齡組別的人分別下跌12.7%及8.5%,但同一時間,所有其他年齡組別的收入中位數都上升。過去10年,年輕人成為職場中的輸家。香港近年大力投資教育,年輕人的學歷表面上有所提升,但數據卻顯示,香港人力培訓政策存在重大缺陷,既無法改善年輕人的競爭力,經濟產業結構也無法為年輕人找到出路,若香港未能對症下藥,這群年輕人將變成「失落的一代」。

港人工資普遍上升
年輕人卻成輸家


根據統計處最新數據,港人收入中位數(以2008年固定價格計算),2008年比1997年上升9.4%。但若按不同年齡組別劃分,不單不同年齡的升幅 有極大差別,部分組別更不升反降,15至19歲以及20至24歲這兩個組別,08年收入中位數分別為5500元及7500元,較97年分別減少12.7%及8.5%,所有年齡組別中只有這兩組下跌,其他的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,其中45至49歲的組別上升幅度最高,達25%。

由此可見,過去10年香港經濟經歷高低起跌後,港人工資普遍上升,但並非所有人都是贏家。年輕人的工資下跌,不一定因為他們都是不濟的一群,但卻清楚反映他們過去10年成為人力資源市場鬥爭中的輸家。近來港人常說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,對社會充滿怨氣,這些數據即使未能完全解釋他們心中的鬱悶,但有助社會了解為何年輕人面對的並非機會處處,而是前路茫茫。

年輕人工資不升反跌,反映香港教育及產業兩項政策的失效。

過去10年,政府大力投資人才培訓,銳意發展專上教育,大力倡辦副學士、展翅計劃等,務求提高港人入讀大專的比率,提升港人競爭力。10年下來,香港年輕人的學歷水平已有一定提升,根據政府統計處200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,2006年15至24歲的年輕人達專上教育水平(包括學位、副學位、文憑及證書課程)的有30.6%,比1996年的18.5%大幅上升。既然擁有「大專學歷」的年輕人比率有所增加,競爭力按理應有所提升,但現實數據告訴我們,情並非如此。

年輕人收入下跌,可見針對年輕人的教育及人力資源培訓政策失效,未能切合社會需要。教育的質與量同樣重要,若年輕人學歷表面是提升了,但所學之事無助他們就業,無助適應現今社會的挑戰,再多的副學位不單無補於事,更會令社會出現一批「高不成低不就」的人。

教育須質量並重
增大專學位不代表競爭力提升


社會既然賦予這些年輕人「大專畢業」的地位,他們自然不甘於從事低下階層工作,渴望爬上社會階梯向上流動。當社會賦予他們希望,但在現實世界他們卻處處碰壁,即使大專畢業,也只能當售貨員、文員等過去只需中學畢業學歷且前途有限的職業,當中積累的怨懟與不滿自然無處宣泄。

此外,所有其他年齡層收入皆上升,唯獨年輕人收入下跌,足見香港的經濟產業定必出現結構性的問題。

過去有分析指出,香港產業過於單一,由地產到金融萬變離不開一個「炒」字,近年亦只有旅遊 及相關行業有所發展,其他一概欠奉。香港既無工業,高科技研發與創意產業則仍在襁褓階段,如此單一的產業結構是否窒礙了年輕人的發展,政府必須細心研究。此外,也有分析指香港經濟處處被大商家壟斷,租金高昂,不利創業,新加入職場的只能在既得利益者所築構的階梯底層慢慢等待,這些是否年輕人無法向上爬的因素,港府必定要細心研究,找出箇中因由。

「失落的一代」所引致的社會問題,不止年輕人受到影響。年輕人即使學歷較以前高,也無法在社會中向上晉升,勢將被迫與其他更低學歷的中年人「爭飯碗」,若港府未能及時對症下藥,改善教育質素提升年輕人的競爭力,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多活力,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出路,年輕人的失落將會引致更大的社會矛盾。

歡迎回應 editorial@mingpao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